湿温病的发展过程通常可分为初期、极期、恢复期三个阶段,各阶段的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存在显著差异。病程中湿热之邪的消长、正邪交争的状态均有所不同,需结合具体症状进行辨证施治。
1、初期
此阶段属于卫气同病,湿热之邪初犯人体。患者常表现为身热不扬、午后热势加重,伴有头身困重、胸闷脘痞等症状。湿热郁遏肌表,卫阳被遏则恶寒,湿性黏滞导致发热呈现缠绵特点。舌象多呈白腻苔,脉濡缓,反映湿重于热的病理状态。此期治疗需注重宣化表湿,透邪外出。
2、极期
湿热之邪深入气分,弥漫三焦。典型表现为持续高热、汗出热不解,可出现神识昏蒙、脘腹胀满、大便溏泄等湿热交蒸症状。若湿热化燥伤络,可见便血、发斑等危重证候。此阶段舌苔黄腻或灰腻,脉滑数,提示湿热并重或热重于湿。治疗需根据湿热偏盛情况,选择清热化湿、解毒透邪之法。
3、恢复期
邪气渐退但余热未清,多表现为低热缠绵、脘闷纳呆、倦怠乏力等气阴两伤之象。湿热残留可能导致手足心热、口干不欲饮等阴虚夹湿症状。舌质多红而少津,苔薄黄微腻,脉细数。此期需注意清余热、健脾胃,同时避免过早使用滋腻之品妨碍湿邪排除。
湿温病具有传变较快、病程缠绵的特点,患者出现发热持续不退或便血等危重症状时,应立即就医。治疗期间需保持饮食清淡,忌食肥甘厚味,注意观察体温、神志、二便等变化。恢复期可适当食用山药、薏苡仁等健脾利湿之品,但具体调理方案需经中医师辨证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