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疼、恶心、呕吐、拉肚子可能与急性胃肠炎、食物中毒、消化性溃疡等原因有关。这些症状常由感染、饮食不当或消化系统疾病引发,需结合具体病因进行针对性处理。
1、急性胃肠炎
常见于细菌或病毒感染,如进食不洁食物后,病原体刺激胃肠道黏膜引发炎症反应。典型症状包括阵发性腹痛、频繁腹泻、恶心呕吐,可能伴随发热。一般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诺氟沙星胶囊、口服补液盐等药物缓解症状,同时需注意补充水分。
2、食物中毒
食用被毒素污染的食物后,毒素直接刺激胃肠黏膜或通过血液循环引发全身反应。除消化道症状外,可能出现头痛、乏力等全身症状。需及时清除胃内残留毒素,必要时使用盐酸洛哌丁胺胶囊、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等药物,严重者需急诊洗胃。
3、消化性溃疡
胃酸分泌异常或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胃、十二指肠黏膜损伤,典型表现为餐后上腹疼痛、反酸嗳气。确诊后常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胶体果胶铋胶囊、阿莫西林胶囊等药物进行抑酸、护胃及抗感染治疗,治疗周期需持续4-8周。
出现上述症状时,建议暂停进食2-4小时以减轻胃肠负担,待呕吐缓解后少量饮用温水或电解质溶液。若症状持续超过24小时,出现血便、剧烈腹痛或脱水表现(如尿量减少、皮肤弹性差),应及时到消化内科就诊,完善血常规、粪便检测等检查。治疗期间应避免辛辣、油腻食物,注意餐具消毒和手部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