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通常由红细胞生成不足、破坏过多或急慢性失血等原因引起,具体包括缺铁、维生素B12缺乏、失血、慢性疾病及遗传因素等。以下为常见病因分析:
1、缺铁
铁元素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长期铁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如胃切除术后、慢性腹泻)会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引起缺铁性贫血。患者可能出现乏力、指甲变脆等症状,可通过血清铁蛋白检测明确诊断。
2、维生素B12缺乏
长期素食者或存在萎缩性胃炎、小肠疾病等吸收障碍时,体内维生素B12水平下降,影响红细胞DNA合成,导致巨幼细胞性贫血。典型表现包括舌炎、四肢麻木等神经症状,需通过叶酸及维生素B12检测确诊。
3、失血
急性外伤出血、消化道溃疡出血或女性月经过多等急慢性失血情况,会导致红细胞总量减少。长期慢性失血还可能引发继发性缺铁性贫血,需结合便潜血、妇科检查等寻找出血源。
4、慢性疾病
慢性肾病、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会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并缩短红细胞寿命,引发慢性病性贫血。这类贫血常伴随原发病症状,需通过肾功能、炎症指标等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
5、遗传因素
地中海贫血、镰刀型贫血等遗传性血红蛋白病会导致红细胞结构异常,容易在脾脏被破坏。这类患者多有家族史,可通过血红蛋白电泳和基因检测确诊。
若出现面色苍白、心悸等贫血症状,建议及时至血液科就诊,通过血常规、骨髓穿刺等检查明确病因。治疗方案需根据具体病因制定,切忌自行盲目补铁或服用补血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