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疗后常见的副作用包括皮肤反应、疲劳、消化系统不适、口腔黏膜炎以及血象异常等,具体表现因人而异。大多数症状可通过针对性处理缓解,但需密切观察并及时就医。
1、皮肤反应
放疗区域皮肤可能出现红肿、干燥、脱屑或瘙痒,严重时发生糜烂、渗液。这是由于放射线损伤表皮细胞及皮下组织,导致局部炎症反应。建议穿着宽松衣物,避免摩擦,使用医生推荐的无刺激性保湿剂。
2、疲劳
约70%患者出现持续性乏力,与机体修复受损细胞消耗能量、贫血或心理压力有关。表现为活动耐力下降、嗜睡,通常放疗结束后2-4周逐渐缓解,期间需保证每日8小时睡眠并适当进行低强度运动。
3、消化系统不适
腹部放疗可能引发恶心、腹泻或食欲减退。放射线影响肠道黏膜细胞更新,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医生可能开具昂丹司琼等止吐药物,同时建议少食多餐,选择低纤维、易消化食物。
4、口腔黏膜炎
头颈部放疗患者中约85%出现口腔黏膜红肿、溃疡,伴有吞咽疼痛。放射线损伤唾液腺和黏膜基底细胞所致,可使用康复新液含漱,并避免进食过热、辛辣食物。
5、血象异常
骨髓抑制多发生在盆腔等大面积放疗时,表现为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增加感染和出血风险。需每周监测血常规,中性粒细胞低于1.0×10⁹/L时需遵医嘱使用升白针。
放疗期间应保持照射区域皮肤清洁干燥,出现持续发热(体温>38℃)、便血或口腔溃疡无法进食等情况需立即就诊。建议记录每日症状变化,治疗结束后定期复查血象和器官功能,60%以上患者的副作用在3个月内可完全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