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为特征的代谢性骨病,多见于中老年人群,尤其是绝经后女性。该病早期常无明显症状,但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引发骨折等严重后果。
1、骨量减少和骨微结构破坏
骨组织中的矿物质和骨基质比例下降,导致骨骼密度降低。骨小梁变细、断裂,骨皮质变薄,使骨骼内部结构疏松多孔,承重能力减弱。这种情况与年龄增长、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2、骨脆性增加
由于骨强度下降,患者在日常活动中容易发生骨折。轻微外力如咳嗽、弯腰或跌倒即可引发椎体、髋部、腕部等部位骨折。据统计,65岁以上女性髋部骨折发生率高达20%。
3、症状和后果
典型表现为腰背疼痛、身高缩短、脊柱变形(驼背)。严重者可出现多发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导致肺活量下降、腹部受压等并发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约50%的骨质疏松患者会发生至少一次脆性骨折。
日常应注意保持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适量进行负重运动如步行、太极拳等。建议40岁以上人群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特别是具有骨折家族史、长期使用激素者。出现不明原因骨痛或身高缩短超过3厘米时,应及时就诊骨科进行系统评估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