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肠病是由于肠道血液供应不足引起的疾病,通常分为急性肠系膜缺血、慢性肠系膜缺血和缺血性结肠炎三种类型。其发生与血管阻塞、血流灌注不足或肠道代谢需求增加等因素有关,常见于中老年人群,可能引发腹痛、腹泻或便血等症状。
1、急性肠系膜缺血
通常由肠系膜动脉血栓或栓塞导致,发病急骤,表现为剧烈腹痛、恶心呕吐,严重时可出现肠坏死。需紧急处理,如通过手术取栓或血管介入治疗恢复血流,同时使用抗凝药物预防血栓扩大。
2、慢性肠系膜缺血
多因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管狭窄,典型症状为餐后腹痛、体重减轻,患者常因害怕进食而减少食量。治疗包括控制血脂、血压,使用扩血管药物如硝酸甘油,必要时进行血管支架植入改善血供。
3、缺血性结肠炎
多见于左半结肠,因低血压或血管痉挛导致肠道黏膜缺血。症状包括左下腹隐痛、血便,部分患者伴有发热。轻症可通过禁食、补液和抗生素治疗,重症需手术切除坏死肠段。
日常需注意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避免脱水或长时间剧烈运动。若出现持续腹痛、便血或无法缓解的消化系统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肠镜或血管造影检查,避免延误诊治导致肠穿孔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