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裂通常由长期便秘、频繁腹泻、分娩及外伤、肛门括约肌痉挛、肛周感染等因素引起。当出现排便疼痛、出血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就医明确具体病因。
1、长期便秘
长期便秘会导致粪便干硬,排便时过度用力容易造成肛管皮肤撕裂。患者可能伴随排便困难、腹胀等症状。一般可遵医嘱使用乳果糖口服溶液、聚乙二醇4000散、开塞露等药物软化粪便,缓解便秘。
2、频繁腹泻
反复腹泻会增加排便次数,肛周皮肤长期受到稀便刺激,可能引起局部黏膜破损。患者可能出现肛门灼热感、黏液便等表现。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口服补液盐等药物缓解腹泻症状。
3、分娩及外伤
分娩过程中盆底组织过度牵拉或肛门部位受外力撞击,可能导致肛管皮肤裂伤。此时常伴随会阴部肿胀、疼痛等症状。需注意局部清洁,必要时遵医嘱使用红霉素软膏、复方角菜酸酯栓等预防感染。
4、肛门括约肌痉挛
肛裂后局部炎症刺激可能引起括约肌持续性痉挛,导致肛管狭窄、血液循环受阻,加重裂口难以愈合。可遵医嘱使用硝酸甘油软膏、地尔硫䓬软膏等缓解肌肉痉挛。
5、肛周感染
肛周脓肿、肛窦炎等感染性疾病可能引起局部组织水肿、糜烂,增加肛裂风险。患者可能伴随发热、肛门红肿等症状。需遵医嘱使用头孢克肟片、甲硝唑片、高锰酸钾坐浴等进行抗感染治疗。
日常应注意保持肛周清洁干燥,避免久坐或久站。饮食上增加膳食纤维和水分摄入,减少辛辣刺激性食物。若肛裂反复发作或保守治疗无效,需及时就医评估是否需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