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瘀证分类及治疗措施是什么?

江一平 中医科 主任医师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三甲

瘀证在中医中通常分为气滞血瘀、寒凝血瘀、热盛血瘀、痰瘀互结、气血虚弱血瘀等类型,可通过中药、针灸、日常调理等措施进行治疗。具体类型需由医生辨证后选择合适方案。

1、气滞血瘀

长期情志不畅或久坐少动可导致气机阻滞,血液运行不畅而形成瘀血。患者常表现为胸胁胀痛、舌质紫暗或有瘀斑。治疗以行气活血为主,可遵医嘱使用血府逐瘀汤、复方丹参片、柴胡疏肝散等中成药,配合针灸太冲、膈俞等穴位。

2、寒凝血瘀

外感寒邪或素体阳虚会使血液凝滞,常见于痛经、关节冷痛等症,疼痛遇寒加重。治疗需温经散寒,常用少腹逐瘀汤、艾附暖宫丸、桂枝茯苓胶囊等药物,辅以艾灸关元、肾俞等穴位。

3、热盛血瘀

外感热邪或体内郁热煎灼津血,导致血液黏稠成瘀,可见皮肤红斑、出血倾向。此时需清热凉血化瘀,适宜使用犀角地黄汤、丹参滴丸、清开灵颗粒等,同时可配合刺络放血疗法。

4、痰瘀互结

痰湿与瘀血相互搏结,常见于肥胖、结节性疾病患者,多伴舌苔厚腻。治疗需化痰祛瘀并举,常用桃红四物汤、血脂康胶囊、血塞通片等药物,结合丰隆、阴陵泉等穴位针灸。

5、气血虚弱血瘀

气虚推动无力或血虚脉道不充导致瘀滞,多见于久病体弱者,伴有乏力、面色苍白。治疗应益气养血活血,可选八珍汤、黄芪注射液、复方阿胶浆等,配合足三里、血海穴位按摩。

建议出现疑似瘀证表现时,及时到正规中医院就诊,经舌诊、脉诊等辨证后制定个体化方案。治疗期间需保持适度运动,避免生冷油腻饮食,注意调节情绪,定期复诊调整用药。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