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黏液是由宫颈腺体分泌的一种透明或半透明的黏稠液体,主要成分包括水分、糖蛋白、电解质以及免疫活性物质等。其性状和分泌量会随月经周期变化,具有润滑、防御以及辅助受孕等作用。
1、组成成分
宫颈黏液的主要成分是水和糖蛋白,其中糖蛋白形成的网状结构能调节黏液的黏稠度。此外,还含有钠、钾、钙等电解质,以及溶菌酶、免疫球蛋白等抗菌成分。这些物质共同维持阴道微环境平衡,防止病原体上行感染。
2、生理功能
宫颈黏液在生殖健康中发挥多重作用。排卵期黏液变得稀薄透明,有利于精子穿透;非排卵期则黏稠形成屏障,阻碍微生物进入子宫。黏液中的免疫成分可中和病原体,减少盆腔炎风险。妊娠期黏液栓还能封闭宫颈口,保护胎儿免受感染。
3、周期性变化
受雌激素和孕激素调控,宫颈黏液性状呈现规律性改变。月经干净后黏液量少且黏稠;排卵前分泌量增加,延展性可达10cm以上,呈现蛋清样改变;排卵后受孕激素影响重新变稠。这种变化是临床判断排卵期的重要依据,也是避孕或备孕的参考指标。
日常需注意观察宫颈黏液的颜色、气味和量。若出现黄色、灰绿色改变,伴有异味、瘙痒或灼热感,可能提示阴道炎、宫颈炎等疾病,建议及时进行妇科检查及分泌物检测。备孕女性可通过监测黏液变化辅助判断受孕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