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是眼睛晶状体发生混浊导致视力下降的一种常见眼病。晶状体原本透明,负责将光线聚焦到视网膜,而混浊会阻碍光线通过,进而影响视觉质量。该疾病通常与老化、外伤、代谢异常等因素有关,是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
1、定义
白内障指晶状体蛋白质变性,透明度降低或颜色改变,引起视力障碍。晶状体位于虹膜与玻璃体之间,其混浊可导致视物模糊、对比敏感度下降,严重时可能完全失明。
2、病因
年龄相关性因素占多数,6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显著升高。此外,眼外伤、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糖尿病等代谢疾病、先天性发育异常或紫外线长期暴露均可诱发。部分病例与遗传因素相关。
3、症状
典型表现为渐进性无痛性视力下降,可能出现视物重影、眩光感、色彩辨识度降低。部分患者出现近视度数短期内快速增加,或在暗光环境下视力相对改善的"第二视力"现象。
4、诊断
通过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可直接观察晶状体混浊程度。视力检查、眼压测量及眼底检查可评估整体眼部情况。特殊类型白内障需进行角膜内皮计数或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
5、治疗
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包括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对于早期患者或暂不适合手术者,可使用吡诺克辛钠滴眼液、谷胱甘肽滴眼液等延缓进展。术后需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和抗炎眼药水。
若出现视物模糊、夜间视力明显下降等情况,建议尽早就诊眼科。日常需注意佩戴防紫外线眼镜,控制血糖水平,避免长期使用激素类眼药。确诊后应定期复查,根据医生建议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