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医学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过继细胞疗法、肿瘤疫苗、溶瘤病毒疗法以及免疫调节剂等。这些方法通过激活或增强人体免疫系统来识别和攻击肿瘤细胞,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方向。
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这类药物通过阻断PD-1/PD-L1或CTLA-4等免疫检查点蛋白,解除肿瘤细胞对免疫系统的抑制作用。例如纳武利尤单抗、帕博利珠单抗等药物,可恢复T细胞的抗肿瘤活性,在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等实体瘤中已取得显著疗效。
2、过继细胞疗法
通过体外改造患者自身的免疫细胞,使其特异性识别肿瘤抗原。CAR-T细胞疗法是典型代表,将T细胞嵌合抗原受体后回输体内,已成功用于治疗B细胞淋巴瘤和白血病。TCR-T细胞疗法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疗法也在研究中展现潜力。
3、肿瘤疫苗
包括预防性疫苗和治疗性疫苗。HPV疫苗通过预防病毒感染降低宫颈癌风险,属于预防性应用。治疗性疫苗如个体化新抗原疫苗,通过测序筛选肿瘤特异性突变抗原,刺激机体产生针对性免疫应答,目前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
4、溶瘤病毒疗法
利用基因改造病毒选择性感染肿瘤细胞,在复制过程中裂解肿瘤细胞并释放肿瘤抗原,同时激活局部免疫反应。T-VEC(单纯疱疹病毒载体)已获批用于黑色素瘤治疗,其裂解作用与免疫激活双重机制协同增效。
5、免疫调节剂
包括细胞因子(如IL-2、IFN-α)和免疫激动剂(如TLR激动剂)。IL-2可促进T细胞增殖分化,用于转移性肾细胞癌治疗。新型免疫激动剂通过激活树突状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增强肿瘤微环境的免疫应答能力。
在实际临床中,免疫治疗常与手术、放疗、化疗等传统手段联合应用。治疗前需进行生物标志物检测,如PD-L1表达、肿瘤突变负荷等指标,以评估治疗应答可能性。治疗期间需密切监测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如肺炎、结肠炎等。建议患者在肿瘤专科医生指导下,根据分子分型和病情分期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