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毒后的自救方法主要包括停止进食、催吐、补液、观察症状以及及时就医等,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措施。若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严重反应,应立即前往医院治疗。
1、停止进食
一旦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食物中毒症状,需立即停止摄入可疑食物,避免继续加重胃肠道负担。同时应保持休息,减少活动,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防止症状恶化。
2、催吐
若中毒时间较短(通常在1-2小时内),且意识清醒,可用手指按压舌根或饮用大量温盐水刺激咽喉催吐,尽可能排出未吸收的毒素。但若误食强酸、强碱等腐蚀性物质,或已出现昏迷、抽搐等症状,则禁止催吐。
3、补液
频繁呕吐和腹泻易导致脱水及电解质紊乱,需少量多次饮用温开水、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溶液。每小时补充200-300ml液体,有助于维持体液平衡,但需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刺激胃部。
4、观察症状
密切监测体温、意识状态、排便情况等。若出现血便、持续高热(超过38.5℃)、瞳孔异常、呼吸困难或尿量明显减少,提示可能出现严重感染、神经损伤或肾功能衰竭,需高度警惕。
5、及时就医
对于儿童、孕妇、老年人或基础疾病患者,以及症状持续超过24小时未缓解者,应立即就诊。医生可能通过洗胃、导泻清除毒素,并给予蒙脱石散保护黏膜,左氧氟沙星等抗生素控制感染,必要时静脉补液支持治疗。
自救过程中需保留可疑食物样本及呕吐物,便于后续检测。切勿自行服用止泻药掩盖症状,以免延缓毒素排出。日常应注意食物存放和烹饪卫生,避免生熟交叉污染,海鲜、豆类等高风险食物需彻底加热后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