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患者出现睡眠障碍通常与神经递质失衡、情绪因素以及药物副作用等原因有关,需根据具体诱因进行干预。
1、神经递质失衡
抑郁症患者大脑中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水平异常,这些物质不仅调控情绪,还参与睡眠-觉醒周期的调节。当神经递质分泌紊乱时,可能导致快速眼动睡眠期延长、深睡眠减少等睡眠结构异常,表现为早醒或睡眠片段化。
2、情绪因素
持续的抑郁情绪会引发焦虑、过度担忧等心理状态,导致入睡前思维反刍和过度警觉。这种心理性过度唤醒会抑制松果体分泌褪黑素,造成入睡困难或睡眠维持障碍,部分患者可能因此发展为慢性失眠。
3、药物副作用
部分抗抑郁药物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可能影响睡眠质量,常见帕罗西汀、氟西汀等药物在治疗初期可能引起嗜睡或失眠。此外,三环类抗抑郁药的抗胆碱能作用可能导致夜间多梦、睡眠浅等问题。
若睡眠障碍持续加重,建议及时与主治医生沟通调整治疗方案。日常可通过维持规律作息、进行正念冥想等方式辅助改善睡眠质量,但需注意这些措施不能替代专业医疗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