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累及唾液腺和神经系统,常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其特点为腮腺非化脓性肿胀、疼痛,可能伴随发热和全身不适。
1、病原体
流行性腮腺炎的病原体是腮腺炎病毒,属于副黏病毒科。病毒通过飞沫传播侵入人体后,在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中增殖,随后进入血液循环形成病毒血症,并选择性侵犯腮腺、神经系统等器官,导致腺体肿胀和功能障碍。
2、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潜伏期约14-25天,患者在腮腺肿胀前7天至肿胀后9天均具有传染性,以发病初期传染性最强。
3、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为单侧或双侧腮腺肿大,触诊有弹性感及压痛,局部皮肤紧张发亮但不发红。常伴有38-40℃发热、头痛、肌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舌下腺或颌下腺受累。
4、并发症
约15%的病例可能并发病毒性脑膜炎,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和颈项强直。青春期后患者可能发生睾丸炎或卵巢炎,其中约30%的睾丸炎患者可能出现睾丸萎缩,但导致不育的概率低于10%。
5、治疗方法
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临床以对症治疗为主。高热者可使用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退热,腮腺肿胀处可局部冷敷。重症病例可应用利巴韦林等广谱抗病毒药物。患者需隔离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饮食以流质为主避免酸性食物刺激唾液分泌。
本病属于国家法定乙类传染病,预防主要通过接种含腮腺炎成分的疫苗。我国目前使用麻疹-腮腺炎-风疹三联疫苗(MMR),接种两剂后保护率可达85-95%。流行期间应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接触患者后需医学观察3周。若出现持续呕吐、意识改变或睾丸肿痛等症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