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一种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慢性胃部细菌感染。这种细菌主要定植在胃黏膜,可能引发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长期感染还与胃癌风险相关。
1、传播途径
幽门螺杆菌主要通过口-口传播和粪-口传播。共用餐具、亲吻等密切接触可能造成传染,食用被污染的水源或食物也是重要传播途径。婴幼儿时期感染率较高,可能与家长咀嚼喂食等习惯有关。
2、典型症状
多数感染者无症状,部分会出现上腹疼痛、餐后饱胀、反酸烧心等消化不良表现。严重感染者可能出现黑色柏油样大便,提示消化道出血。长期感染者可能出现体重下降、贫血等全身症状。
3、相关并发症
持续感染可导致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增加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发病风险。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I类致癌物,与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感染还会影响铁吸收,导致缺铁性贫血。
4、诊断治疗
碳13/14呼气试验是常用诊断方法,胃镜检查可获取组织样本。治疗采用四联疗法,包括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两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和铋剂,疗程通常为10-14天,需严格遵医嘱完成治疗。
日常应注意实行分餐制,避免共用餐具。感染者治疗后需复查确认根除,家庭成员建议共同筛查。保持良好的手部卫生习惯,处理食物前充分洗净食材,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出现持续胃部不适建议及时就医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