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针刺伤后的处理措施主要包括立即处理伤口、上报登记、评估感染风险、预防性用药以及后续跟踪观察,需根据暴露情况及时应对。
1、立即处理伤口
发生针刺伤后应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伤口周围,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禁止进行伤口局部挤压或吮吸。随后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并用75%乙醇或0.5%碘伏消毒包扎。若黏膜暴露需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
2、上报登记
及时向主管部门报告,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记录暴露时间、部位、污染物类型等信息。需明确患者是否患有乙肝、丙肝、HIV等血源性疾病,以便进行针对性处理。
3、评估感染风险
根据暴露源病毒载量、伤口深度及暴露时间进行风险评估。若患者为乙肝病毒携带者且伤者未接种疫苗,需在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若暴露于HIV阳性血液,应在2小时内开始服用阻断药物。
4、预防性用药
根据感染风险选择预防方案。乙肝暴露后需完成0、1、6个月三针疫苗接种;HIV暴露后需连续服用替诺福韦、拉米夫定等联合抗病毒药物28天,并在暴露后第4周、8周、12周和6个月进行血清学检测。
5、随访观察
在暴露后3个月、6个月进行肝炎病毒、HIV抗体检测。观察期间避免献血及无保护性行为,若出现发热、淋巴结肿大等症状需立即就医。医疗机构需建立职业暴露档案并进行至少半年的医学追踪。
建议医护人员操作锐器时严格遵守安全规范,使用防刺穿容器,推广安全型留置针等器械。发生暴露后需保持冷静,严格按流程处理,早期干预可有效降低99%以上的HIV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