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性骨折通常是指骨折部位伴有皮肤或黏膜破损,导致骨折端与外界相通的骨折类型。这种情况多由高能量创伤引起,如交通事故、高处坠落等,可能合并严重的软组织损伤和感染风险。
1、定义
开放性骨折的特征是骨折断端通过伤口暴露于外界环境,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损伤。根据伤口大小、污染程度和软组织损伤情况,临床上可分为不同类型,如Gustilo分型,用于评估损伤严重程度和预后。
2、常见原因
交通事故约占35%-50%,尤其是摩托车和电动车事故。高处坠落伤常见于建筑工人,约占20%-30%。其他原因包括重物砸伤、机械挤压伤等工业事故,以及枪击、爆炸等特殊创伤事件。
3、临床表现
典型表现为受伤部位可见开放性伤口,可见骨碎片外露或深达骨质,常伴有活动性出血。患者可能出现患肢畸形、异常活动、骨擦音等骨折体征,疼痛程度因个体差异和神经损伤情况有所不同。
4、诊断方法
除肉眼可见的伤口和骨折特征外,需进行X线检查明确骨折类型和移位情况。CT扫描有助于评估复杂骨折的立体结构,MRI可显示伴随的软组织损伤。实验室检查需重点关注感染指标如白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
5、治疗原则
急诊处理包括伤口保护、止血和临时固定。确定性治疗需在6-8小时内进行彻底清创,根据污染程度选择冲洗方式。骨折固定多采用外固定架,待感染控制后可能改为内固定。所有患者需接受破伤风免疫和抗生素治疗,通常使用头孢类联合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发生开放性骨折时应立即用无菌敷料覆盖伤口,避免自行复位。及时就医进行专业处理,术后需严格遵循医嘱进行伤口护理和功能锻炼。恢复期间注意观察伤口情况,如出现红肿热痛或渗液增多应及时复诊。定期影像学复查可监测骨折愈合进程,康复训练应在康复医师指导下循序渐进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