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可能是由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等心脏疾病引起的,也可能与心脏瓣膜病、严重心律失常等因素有关。长期未控制的心脏基础疾病会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最终发展为心力衰竭。
1、冠心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会导致心肌供血不足,引起心肌细胞缺血坏死。当心肌损伤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心脏收缩力显著下降,可能出现胸闷气短、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症状。患者一般需要遵医嘱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酒石酸美托洛尔片、硝酸甘油片等药物进行治疗。
2、高血压性心脏病
长期血压过高会增加心脏射血阻力,导致左心室代偿性肥厚。随着病程进展,心肌顺应性下降,心脏舒张功能受损,可能伴随下肢水肿、端坐呼吸等症状。通常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厄贝沙坦片、呋塞米片等药物控制病情。
3、心肌病
遗传因素、病毒感染或代谢异常可能引发心肌细胞变性坏死,导致心肌收缩力减弱或心室充盈受限。患者常有心悸、乏力等表现,严重时可能出现颈静脉怒张、肝脾肿大等症状。临床常用富马酸比索洛尔片、螺内酯片、地高辛片等药物进行干预。
若存在心脏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可能加重心脏负荷引发心衰;持续性房颤等心律失常会影响心脏泵血效率。患者需定期复查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检查,严格遵医嘱用药。日常需限制钠盐摄入,避免剧烈运动加重心脏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