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体是女性卵巢内周期性形成的暂时性内分泌结构,由排卵后的卵泡结构转化而来,主要功能是分泌激素维持生理状态。其形成与功能对月经周期和妊娠起着关键调节作用,临床意义涉及生殖健康的多个方面。
1、黄体的形成
排卵后残留的卵泡壁结构在促黄体生成素作用下,颗粒细胞和膜细胞增生分化,形成富含毛细血管的腺体样结构。这个转化过程通常在排卵后24-48小时内完成,新生黄体的直径可达15-25毫米。
2、黄体的功能
作为重要的内分泌器官,主要分泌孕酮和雌激素。孕酮促使子宫内膜进入分泌期,为受精卵着床创造有利条件,同时抑制子宫平滑肌收缩。雌激素协同孕酮维持生殖系统功能,促进乳腺腺泡发育。
3、黄体的周期性变化
未受孕时黄体维持14天左右开始退化,细胞凋亡后形成白色瘢痕组织(白体),此时激素水平骤降引发子宫内膜脱落形成月经。若成功妊娠,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会支持黄体持续发育至妊娠3个月,形成妊娠黄体。
4、黄体的临床意义
黄体功能不足会导致孕酮分泌不足,可能引起月经周期缩短、经前出血或不孕。通过基础体温测定、血清孕酮检测和子宫内膜活检可评估黄体功能,临床常用黄体酮补充疗法进行干预。
建议育龄女性关注月经周期规律性,若出现经期紊乱、反复流产或不孕等情况,应及时进行生殖内分泌检查。黄体功能异常的诊断和治疗需在妇科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使用激素类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