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银屑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临床表现与银屑病相似但存在差异,通常分为点滴型、斑块型、苔藓样型等类型。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免疫异常、感染因素或遗传因素相关。
1、类型
副银屑病主要分为四种类型。点滴型常见于青少年,表现为躯干四肢出现红色小丘疹或鳞屑性斑块;斑块型多发生于中年人群,皮损为边界清晰的斑块且表面附着细薄鳞屑;苔藓样型可见皮肤苔藓样变伴网状色素沉着;急性痘疮样苔藓样糠疹则表现为突发性水疱或坏死性丘疹。
2、症状
典型症状包括皮肤出现红色或暗红色斑丘疹,表面覆盖细薄鳞屑,通常无自觉瘙痒或仅有轻微痒感。病程进展缓慢,皮损消退后可能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部分类型可能出现皮肤萎缩或瘢痕形成。
3、诊断与治疗
诊断需结合皮肤病理活检及临床表现,需与银屑病、玫瑰糠疹等疾病鉴别。治疗常采用局部糖皮质激素软膏、他克莫司软膏等外用药,中重度患者可配合窄谱中波紫外线光疗,顽固病例需口服甲氨蝶呤片或维A酸类药物。
日常应注意避免搔抓皮损,穿着宽松棉质衣物,洗澡水温不宜过高。若皮损范围扩大或出现渗出、溃烂等改变,应及时至皮肤科就诊调整治疗方案,切勿自行长期使用强效激素类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