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R和ESD手术是两种不同的内镜下治疗消化道病变的方法,主要区别在于适应症、操作方式以及切除范围等方面。具体选择需根据患者病变情况由医生综合判断。
1、适应症不同
EMR(内镜下黏膜切除术)通常适用于较小的、局限在黏膜层的早期病变,如直径小于2cm的消化道早癌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而ESD(内镜下黏膜剥离术)适用于更大、更复杂的病灶(如直径超过2cm),或存在溃疡、浸润较深的病变,能实现整块切除。
2、手术方式不同
EMR通过注射生理盐水将病灶抬起后,用圈套器一次性切除病变组织。ESD则需要使用专用电刀逐步剥离黏膜下层,完整剥离病灶,操作时间较长且技术要求更高。
3、切除范围不同
EMR对深层组织的切除有限,可能残留病变组织,存在较高局部复发风险。ESD可实现更深的黏膜下层剥离,切除更彻底,病理评估更准确,复发率显著低于EMR。
术后均需严格随访,观察创面愈合情况。ESD术后可能出现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风险略高于EMR,但整体安全性较高。两种术式均需根据术前超声内镜、病理活检等评估结果,由专业医生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