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盆大小的正确测量通常包括外测量、内测量、影像学检查以及综合评估等方法,需由专业医生操作。以下是具体的测量方式和注意事项:
1、外测量
外测量通过体表标志评估骨盆入口和出口的大小。常用指标包括髂棘间径(两侧髂前上棘外缘间距,正常值23~26cm)、髂嵴间径(两侧髂嵴最宽处间距,正常值25~28cm)、骶耻外径(耻骨联合上缘至第五腰椎棘突下缘,正常值18~20cm)和坐骨结节间径(两侧坐骨结节内侧间距,正常值8.5~9.5cm)。测量时需使用特制骨盆测量器,孕妇取仰卧位,保持身体放松。
2、内测量
内测量通过阴道触诊评估骨盆对角径(耻骨联合下缘至骶岬上缘间距,正常值≥11.5cm)和坐骨棘间径(两侧坐骨棘间距,正常值≥10cm)。检查需在妊娠晚期或临产时进行,医生戴无菌手套测量,同时评估骶骨弯曲度及耻骨弓角度,需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刺激。
3、影像学检查
对于骨盆形态异常或既往难产史者,可采用超声或X线检查。超声可测量骨盆入口前后径及横径,X线能精准显示骨质结构,但需严格控制辐射剂量。三维CT重建可立体呈现骨盆形态,多用于复杂病例的术前评估。
4、综合评估
除解剖测量外,还需结合胎儿大小、胎位及产力情况。临床常用骨盆评分系统(如Thomas评分)量化骨盆与胎儿的适配度。初产妇需在孕37周后评估,经产妇需结合既往分娩史分析。
测量时应确保孕妇取正确体位,充分暴露测量区域。外测量受皮下脂肪厚度影响可能产生误差,需多次测量取均值。若发现骨盆狭窄(如入口前后径小于10cm)或畸形,应及时制定分娩方案,必要时选择剖宫产。建议在正规医院由产科医生完成评估,避免自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