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萎缩可能是幽门螺杆菌感染、自身免疫因素、长期药物刺激、年龄增长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等原因引起的。该病主要表现为胃黏膜腺体减少或消失,需及时明确病因并治疗。
1、幽门螺杆菌感染
这是胃萎缩最常见的病因,约60%-90%的病例与该菌感染相关。幽门螺杆菌通过分泌尿素酶和细胞毒素相关蛋白,持续破坏胃黏膜屏障,导致慢性炎症反复发作,最终引起胃黏膜腺体萎缩。患者常伴有上腹疼痛、反酸等症状,可通过碳13/14呼气试验确诊。
2、自身免疫因素
约5%的胃萎缩病例与自身免疫相关。患者体内会产生抗壁细胞抗体和抗内因子抗体,导致胃底腺的壁细胞破坏,胃酸分泌减少。这类患者常合并维生素B12缺乏,可能出现恶性贫血。治疗时可遵医嘱使用奥美拉唑肠溶片、铝碳酸镁咀嚼片、瑞巴派特片等药物。
3、长期药物刺激
连续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肠溶片)超过3个月,或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可能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合成,减弱黏膜修复能力。这类患者建议配合使用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枸橼酸铋钾胶囊、康复新液等胃黏膜保护剂。
日常应注意规律饮食,避免过冷过热食物,戒烟限酒。若出现持续上腹不适、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等症状,建议及时进行胃镜检查。确诊后应在消化科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定期复查胃镜监测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