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是怎么回事?

赵艳平 血管外科 副主任医师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甲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常见原因包括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可能引发血管内皮损伤、脂质沉积,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1、高血压

长期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液中的脂质更易沉积在受损处。同时,高血压还会导致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加速动脉硬化进程。患者可能出现下肢发凉、间歇性跛行等症状,一般可遵医嘱使用硝苯地平片、氨氯地平片、缬沙坦胶囊等药物控制血压。

2、高脂血症

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时,脂质易沉积在血管内膜下,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形成泡沫细胞,逐渐发展为粥样斑块。这类患者常伴有体重超标、眼睑黄色瘤等表现,通常需要服用阿托伐他汀钙片、瑞舒伐他汀钙片、辛伐他汀片等降脂药物。

3、糖尿病

高血糖状态会导致血管内皮功能异常,促进糖基化终末产物形成,引发氧化应激反应和慢性炎症反应。糖尿病患者常合并周围神经病变,可能加重下肢缺血症状,需使用盐酸二甲双胍片、格列美脲片、胰岛素注射液等药物调控血糖。

4、吸烟

烟草中的尼古丁会刺激血管收缩,一氧化碳会降低血液携氧能力,导致血管内皮缺氧损伤。长期吸烟者下肢动脉硬化发生率显著增高,还可能伴随咳嗽、痰多等呼吸系统症状。

若存在上述危险因素,建议定期进行下肢动脉超声、踝肱指数等检查。日常生活中需控制血压、血脂、血糖水平,严格戒烟并保持适度运动。出现下肢疼痛、皮肤温度降低等症状时,应及时到血管外科就诊,通过药物或手术干预改善血液循环。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