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的频率因人而异,一般建议每周进行2~3次,具体需根据个人体质、治疗目的以及季节调整。若出现不适,应及时停止并就医。
1、健康状况
健康人群日常保健时,艾灸频率通常为每周2~3次,每次20~30分钟为宜。但对于亚健康人群如长期疲劳者,初期可连续灸3天,后续调整为隔日一次。慢性病患者如关节炎患者,在发作期可每日灸1次,症状缓解后改为每周3次,需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
2、治疗目的
调理脾胃虚寒等慢性问题,建议隔日艾灸中脘穴、足三里穴,持续1个月后评估效果。急性症状如受凉腹泻,可每日灸神阙穴1~2次,但不超过3天。冬季防呼吸道疾病,可采用节气灸法,在立冬、冬至等节气前后连续灸3天。
3、季节因素
三伏天进行冬病夏治时,通常每隔10天集中灸疗3次。夏季人体阳气旺盛,可适当增加至每周4次;冬季则应减少至每周2次,避免过度耗散阳气。梅雨季节湿气重时,针对脾经穴位可临时增加灸疗频率。
艾灸后需观察身体反应,若出现口干、失眠等上火症状,应立即暂停并咨询中医师。施灸时要保持室内通风,避免烫伤皮肤,灸后2小时内不宜接触冷水。初次艾灸者建议从少量开始,循序渐进调整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