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精神病药物主要可分为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以及长效注射剂等类型,具体用药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以下是常见的抗精神病药物种类及其特点:
1、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
这类药物又称为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主要通过阻断多巴胺D2受体发挥作用,常用于控制幻觉、妄想等阳性症状。代表药物包括氯丙嗪、氟哌啶醇、奋乃静等。但此类药物可能引起锥体外系反应,如肌张力障碍、震颤等副作用,长期使用需注意监测。
2、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
这类药物也称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除了作用于多巴胺受体外,还对5-羟色胺受体有调节作用。相比第一代药物,其对阴性症状(如情感淡漠、社交退缩)的改善更显著,且锥体外系反应发生率较低。常用药物有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等,部分药物可能引起代谢异常,需定期监测血糖、血脂。
3、长效注射剂
适用于需要长期维持治疗或服药依从性较差的患者,通过肌肉注射可在体内缓慢释放药物成分,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例如棕榈酸帕利哌酮注射液、癸酸氟哌啶醇注射液等,通常每2-4周注射一次,可减少漏服风险。
用药期间需定期复诊评估疗效及不良反应,避免突然停药。若出现嗜睡、体重增加、运动障碍等表现,应及时告知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患者及家属应遵医嘱规范用药,不可自行增减剂量或更换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