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性肝病是一组由免疫系统异常攻击肝脏组织引起的慢性肝脏疾病,主要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类型。这类疾病的具体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环境因素及免疫调节失衡有关。
1、自身免疫性肝炎
患者的免疫系统错误地将肝细胞识别为外来抗原,引发T淋巴细胞和自身抗体对肝细胞的攻击。常见症状包括乏力、黄疸、肝区不适,部分患者可能伴随关节痛或皮肤红斑。治疗通常需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联合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
2、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该类型以肝内小胆管损伤为主,可能与线粒体抗体相关。胆汁淤积导致皮肤瘙痒、黄疸、脂肪泻等症状,晚期可能出现肝硬化。熊去氧胆酸是基础治疗药物,严重者可联合使用奥贝胆酸或贝特类药物。
3、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其特征为肝内外胆管进行性炎症和纤维化,常与炎症性肠病共存。患者可能出现胆汁淤积、反复胆管感染,部分会发展为胆管癌。目前缺乏特效治疗,熊去氧胆酸可改善胆汁淤积,内镜介入或肝移植适用于终末期患者。
日常需注意避免过度劳累、戒酒并保持均衡饮食。由于此类疾病易被误诊为病毒性肝炎或酒精性肝病,建议出现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时及时至消化内科或肝病专科就诊,通过自身抗体检测、肝活检等检查明确诊断,并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以延缓疾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