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用药的常用剂型主要包括膏剂、散剂、酊剂、油剂以及洗剂等,其中膏剂的使用较为广泛。具体剂型的选择需根据病症特点及治疗需求而定。
1、膏剂
膏剂是将药物与油脂、蜂蜡等基质混合制成的半固体外用制剂,如传统黑膏药。其优点是质地柔软,可长时间贴敷于皮肤表面,适用于慢性疼痛、跌打损伤或疮疡后期,能够缓慢释放药效,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炎症吸收。
2、散剂
散剂是将药物研磨成粉末后直接外撒或调敷的剂型,如金黄散。这类剂型制作简便,可直接作用于创面,具有收敛止血、消肿止痛的作用,常用于皮肤溃疡、湿疹渗液或外伤出血等情况。
3、酊剂
酊剂以酒精为溶媒提取药物成分,如复方土荆皮酊。其挥发性和渗透性较强,适用于浅表真菌感染、皮肤瘙痒等症,但酒精可能刺激开放性伤口,需避免用于破损皮肤。
4、油剂
油剂由药物与植物油等混合而成,如紫草油。其质地润滑,具有保护创面、促进愈合的作用,常用于烫伤、皲裂或干燥性皮肤病,能减少皮肤摩擦并保持湿润环境。
5、洗剂
洗剂为液体或混悬液形式,如苦参洗剂。多用于熏洗、湿敷或冲洗患处,适用于肛周疾病、阴道炎或皮肤急性炎症,可通过清洁和局部冷敷缓解红肿热痛。
使用中医外用药时,需先明确诊断,避免过敏反应。皮肤敏感者应小范围试用,破损处慎用酊剂等刺激性剂型。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建议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