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水肿的思路主要围绕辨别病因、病位、病性及脏腑功能失调展开,需结合症状、舌象、脉象等综合分析。以下是具体辨证要点:
1、辨病因
需区分外感与内伤。外感多因风邪袭表或湿邪困脾,常见突发眼睑浮肿、恶寒发热;内伤多因饮食劳倦、久病体虚,表现为下肢肿胀、病程迁延。
2、辨病位
根据水肿部位判断病变脏腑。头面肿甚多责之于肺,如风水相搏证;腰以下肿甚多责之于脾肾,如脾阳虚证可见腹胀便溏,肾阳虚证伴腰膝冷痛、夜尿频多。
3、辨虚实
实证多见阳水,起病急、肿势盛、肤色光亮,如湿热壅盛证见腹大坚满;虚证多见阴水,病程长、肿势缓、肤色萎黄,如脾肾阳虚证常见畏寒肢冷。
4、辨兼症
需观察伴随症状。风水相搏证多伴咳嗽气喘;水湿浸渍证常见身重困倦;气滞血瘀者可见肋腹胀痛、舌质紫暗;气血两虚者多伴面色苍白、心悸气短。
5、察舌脉
舌苔白腻多为寒湿,黄腻属湿热;舌体胖大有齿痕主脾虚。脉浮紧为表实,沉细弱属里虚,滑数脉多提示湿热内蕴。
辨证时需四诊合参,动态观察病情演变。治疗应遵循“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莝”原则,根据证型选用宣肺利水、健脾温阳、补肾化气等法,同时注意调理气机、活血通络。患者需避免过食生冷,适度运动促进水液代谢,定期复诊调整方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