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的子宫是女性内生殖器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态和结构具有特定的生理特征。通常非孕期女性的子宫呈前后略扁的倒置梨形,位于盆腔中央,依靠韧带和盆底组织维持位置,成年子宫重约50克,宫腔容量约5毫升。
1、形态
子宫分为宫体和宫颈两部分,宫体上端为宫底,两侧为宫角连接输卵管。宫体横径约4-5厘米,前后径约2-3厘米,呈上宽下窄的形态。宫颈呈圆柱形,长约2.5-3厘米,中央的宫颈管连通宫腔与阴道,未生育女性宫颈外口呈圆形。
2、位置
正常子宫位于膀胱与直肠之间,多呈前倾前屈位。子宫位置依靠圆韧带、阔韧带、主韧带和宫骶韧带四对韧带固定,盆底肌肉和筋膜也起重要支撑作用。直立时子宫底通常位于骨盆入口平面以下,宫颈外口位于坐骨棘水平上方。
3、大小结构
成年未孕子宫长约7-8厘米,宽4-5厘米,厚2-3厘米。子宫壁由外向内分为浆膜层、肌层和内膜层,肌层最厚达0.8-1.2厘米,由交错排列的平滑肌构成。宫颈主要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仅含10%-15%的平滑肌成分。
4、宫腔和内膜
宫腔呈倒三角形,容积约5毫升,内膜随月经周期发生增殖、分泌和脱落变化。内膜基底层厚度约1-3毫米,功能层在月经周期中可增厚至5-7毫米。宫颈管内壁有纵形皱襞,分泌黏液的性质随激素水平变化。
5、生理功能
子宫是胚胎着床和胎儿发育的场所,肌层具有规律收缩能力,内膜周期性变化为受精卵着床提供条件。宫颈黏液栓可防止病原体上行感染,分娩时宫颈扩张形成产道。
定期进行妇科超声检查有助于监测子宫形态变化。若出现异常出血、痛经加重或下腹坠胀等症状,建议及时就诊妇科进行盆腔检查和影像学评估,以便早期发现子宫肌瘤、腺肌症等病变。日常应注意会阴卫生,避免长期增加腹压的动作,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