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抓耳朵可能是生理性原因所致,也可能与外耳道炎、湿疹、中耳炎等疾病因素有关。如果伴随哭闹或皮肤异常,建议及时就诊明确病因。
1、生理性原因
4-8月龄婴儿正处于探索身体阶段,可能通过抓耳朵进行自我安抚或缓解出牙期牙龈肿胀的不适。耳廓部位的皮脂腺分泌物堆积形成黄色耳垢时,也可能引发异物感,导致婴儿频繁抓挠。这种情况通常不伴随发热、渗液等异常表现。
2、外耳道炎
洗澡水或乳汁进入耳道未及时清理,可能引发细菌感染导致外耳道红肿。患儿会出现明显触痛,接触耳部时哭闹加剧,耳道可见黏稠分泌物。确诊后可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等抗生素治疗,需由医生评估后开具。
3、湿疹
特应性皮炎累及耳部皮肤时,会出现红色丘疹伴渗出,瘙痒感会促使婴儿反复抓挠。急性期可局部涂抹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配合西替利嗪滴剂缓解过敏反应,日常需保持耳部皮肤清洁干燥。
4、中耳炎
上呼吸道感染继发中耳炎时,耳内压力变化会导致剧烈疼痛。婴儿表现为突发性哭闹、拒奶、体温升高等症状,可能伴随耳道流脓。确诊后需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等抗生素,鼓膜充血明显者可短期应用布洛芬混悬液止痛。
若排除生理性因素后仍持续抓耳超过24小时,或出现耳道流脓、听力下降等情况,应及时到儿科或耳鼻喉科就诊。日常避免用棉签掏耳朵,清理耳垢应使用专用婴儿滴耳液软化后自然排出,强行掏挖可能损伤鼓膜。哺乳后需竖抱拍嗝,防止奶液流入耳道诱发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