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维生素D偏低可以通过日常调理、饮食调整、口服补充剂、药物治疗等方式改善,必要时需遵医嘱进行综合干预。日常需注意适当晒太阳,同时结合饮食和药物补充,并定期监测血清维生素D水平。
1、日常调理
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建议选择上午10点前或下午4点后的阳光较为温和时段,每次暴露四肢皮肤接受日晒15-30分钟。紫外线中的UVB有助于皮肤合成维生素D,但需避免长时间暴晒导致晒伤。
2、饮食调整
日常可多摄入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三文鱼、沙丁鱼、金枪鱼等深海鱼类,蛋黄、动物肝脏及强化维生素D的乳制品。同时配合含钙丰富的食物如牛奶、奶酪,以促进钙质吸收。
3、口服补充剂
轻度缺乏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维生素D3补充剂,常见剂型包括维生素D3滴剂、维生素AD软胶囊、碳酸钙D3片等。剂量需根据缺乏程度调整,通常每日补充400-2000IU不等。
4、药物治疗
中重度缺乏者可能需要短期使用大剂量维生素D制剂,如骨化三醇胶丸、阿法骨化醇软胶囊等处方药物。此类药物需严格遵循医嘱,定期复查血钙和维生素D水平,防止过量导致高钙血症。
发现血清维生素D偏低后,建议在营养科或内分泌科医生指导下制定个体化补充方案。治疗期间每3个月复查25-羟维生素D水平,根据检测结果调整补充剂量。合并骨质疏松患者需配合抗骨质疏松治疗,日常注意保持均衡饮食和规律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