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性猝死的临床过程通常包括前驱期、发病期、心脏骤停期和生物学死亡期四个阶段。具体表现因人而异,需结合实际情况判断。
1、前驱期
部分患者在猝死前数天或数小时可能出现胸闷、心悸、乏力等非特异性症状,但并非所有患者均有明显前驱表现。此阶段症状容易被忽视,尤其是本身存在冠心病、心律失常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可能误认为是病情波动而未及时就医。
2、发病期
患者突然出现严重胸痛、呼吸困难、意识模糊等症状,常伴随面色苍白、大汗淋漓。此时心脏电活动已显著紊乱,可能发生室速、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有效心输出量急剧下降,脑部供血不足导致晕厥或抽搐。
3、心脏骤停期
患者意识完全丧失,呼吸停止,大动脉搏动消失,瞳孔散大,心电图呈室颤或直线。此阶段是抢救的黄金时间,需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和电除颤。若未在4-6分钟内恢复有效循环,脑细胞将发生不可逆损伤。
4、生物学死亡期
心脏骤停超过10分钟未恢复有效心搏,所有抢救措施无效,出现尸斑、尸僵等生物学死亡征象。此阶段已无复苏可能,临床宣告死亡。
对于存在心血管高危因素的人群,建议定期进行心脏检查,学会识别猝死前兆症状。日常生活中应避免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等诱发因素,掌握基本急救技能。若发现他人突发意识丧失,需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实施胸外按压,争取抢救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