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中风在临床上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脑组织短暂性缺血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其症状通常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多在24小时内完全恢复,但可能预示未来发生脑卒中的风险。
1、定义与特点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属于可逆性神经功能缺损,由于大脑局部血流暂时中断引发。与完全性中风不同,患者不遗留永久性脑损伤,但约30%患者会在3个月内进展为脑梗死。临床数据显示,发作持续时间超过60分钟者后续中风风险显著增加。
2、典型症状
常见突发性单侧肢体无力或麻木,部分患者会出现口角歪斜、言语不清等表现。约25%患者伴随短暂性黑蒙或视野缺损,这些视觉症状通常持续5-20分钟。部分病例可能出现突发性眩晕伴平衡障碍,但无耳鸣等耳部症状。
3、发病机制
主要病因包括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形成的微栓塞,以及脑血管痉挛导致的灌注不足。研究显示,约40%病例与未控制的高血压相关,心房颤动患者发生风险较正常人高5倍。血管内皮损伤和血小板聚集是重要的病理基础。
4、诊断与治疗
急诊评估需在发病24小时内完成,包括头部CT、颈动脉超声和心电图检查。急性期可使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抗治疗,对于颈动脉狭窄超过70%的病例,需考虑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发病后48小时内启动他汀类药物可降低复发风险。
5、预防措施
控制血压低于140/90mmHg能使复发风险降低30%,糖尿病患者应将糖化血红蛋白维持在7%以下。建议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并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房颤患者需规律使用抗凝药物,定期监测INR值。
出现可疑症状时应立即到神经内科就诊,完善脑血管评估。建议高危人群每半年进行颈动脉超声筛查,已发生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需终身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日常生活中需避免突然体位改变,保持情绪稳定,冬季注意头部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