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颌骨手术的风险程度与手术类型、患者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通常包括感染、神经损伤、出血、骨愈合不良以及麻醉相关风险等。术前医生会进行综合评估,制定个体化方案以降低风险。
1、感染
感染是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约为3%~10%。由于手术部位邻近口腔,存在细菌定植的风险,术后可能出现局部红肿、疼痛或发热。严格的无菌操作、术后抗生素预防及口腔清洁可有效降低感染概率。
2、神经损伤
下颌骨周围分布着下牙槽神经,手术中牵拉或器械操作可能导致暂时性麻木,发生率约5%~15%。多数患者在3-6个月内逐渐恢复,极少数可能遗留长期感觉异常。三维影像导航技术的应用可显著降低神经损伤风险。
3、出血及血肿
术中损伤知名血管如面动脉分支时,可能引发活跃出血,发生率约2%~8%。术后加压包扎和引流管放置可减少血肿形成。凝血功能异常患者需提前进行血液评估。
4、骨愈合不良或骨不连
发生率约1%~5%,多见于截骨部位固定不牢或存在糖尿病、吸烟等影响愈合的因素。术后需避免过早咀嚼硬物,定期复查X线监测骨愈合进度,必要时需二次手术干预。
5、麻醉相关风险
全麻可能导致呼吸抑制、心律失常等全身并发症,发生率约0.1%~0.3%。术前心肺功能评估、麻醉深度监测等现代麻醉技术已大幅提升安全性。
建议选择具备颌面外科资质的正规医疗机构,术前完善CT三维重建及全身状况评估。术后严格遵循医嘱进行口腔护理、饮食管理和复诊检查,如出现持续性疼痛、异常肿胀或感觉障碍应及时就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