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微波消融治疗是什么?

杨毕伟 肿瘤科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三甲

微波消融治疗是一种微创介入性肿瘤治疗技术,通过电磁波产生的热能灭活病变组织。其作用机制主要包含热效应、凝固性坏死以及精准定位等特点,适用于实体肿瘤及部分良性病变的局部治疗。

1、工作原理

微波消融通过电极针发射高频电磁波,使组织内的极性分子(如水分子)高速振动摩擦产生热量。当局部温度达到60摄氏度以上时,肿瘤细胞蛋白质变性、DNA结构破坏,导致不可逆的凝固性坏死。该过程在超声、CT等影像设备实时引导下进行,可精准覆盖病灶区域。

2、适用疾病

该技术主要应用于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周围型肺癌、甲状腺结节等实体肿瘤的治疗。对于直径小于3厘米的肿瘤可实现一次性完全消融,对于较大肿瘤可联合多针叠加消融。此外也用于肾癌、骨肿瘤及部分良性病变如子宫肌瘤的介入治疗。

3、治疗优势

相比传统手术,微波消融具有创伤小(仅2-3毫米穿刺点)、恢复快(术后1-3天可活动)、并发症率低(约5%-10%)的优势。尤其适用于心肺功能差、凝血障碍等无法耐受全麻手术的患者。其热效率较射频消融更高,消融范围更可控,对血管旁病灶的热沉降效应更小。

4、并发症及注意事项

术后可能出现穿刺部位疼痛、低热(38摄氏度以下)等轻微反应,通常3-5天自行缓解。约1%-3%患者可能出现出血、感染或邻近器官热损伤。术后需卧床6小时观察生命体征,2周内避免剧烈运动,1个月后通过增强CT或MRI评估消融效果。

选择微波消融需由肿瘤外科、影像科等多学科团队评估适应证,术后需配合靶向药物、免疫治疗等综合方案控制病情。治疗前后应完善凝血功能、肿瘤标志物等检查,术后定期随访监测复发情况。该技术虽能有效灭活局部病灶,但需根据肿瘤分期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