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用的瘘一般是指动静脉内瘘,是血液透析治疗中常用的血管通路类型,主要用于建立足够的血流量以便进行透析。它通过手术将动脉和静脉连接,形成高流量的血管通路,具体可分为以下三方面内容:
1、定义与作用
动静脉内瘘通过外科手术将患者的动脉与邻近的静脉进行吻合,使静脉动脉化,增加血管壁厚度和管腔直径。术后需要4-8周成熟期,待血管扩张、血流量提升至600ml/min以上才能满足透析需求。这种通路能提供充足的血流速度,降低血栓形成风险,是长期透析患者的首选。
2、主要类型
临床常见自体动静脉瘘和人造血管瘘两种形式。自体瘘多采用桡动脉与头静脉吻合(腕部鼻烟窝瘘),或肱动脉与贵要静脉吻合(肘部瘘)。当患者自身血管条件不佳时,需植入聚四氟乙烯等材料制成的人造血管,建立皮下隧道作为替代通路。
3、维护与注意事项
日常需避免瘘侧肢体受压,禁止测量血压、抽血或输液。透析后正确压迫止血,保持穿刺点清洁。患者需每日检查震颤和血管杂音,若发现减弱或消失,提示可能发生狭窄或血栓,需立即就诊。定期超声监测血管通路功能,及时处理并发症。
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需严格遵循医护指导进行维护。建议患者穿着宽松衣物,睡眠时避免压迫瘘侧肢体,出现肿胀、疼痛、皮肤发红等情况应及时联系透析中心专业人员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