髓内针不取出可能会引发感染、金属疲劳断裂、局部组织刺激、干扰影像学检查等后果,具体影响需结合个人情况判断。多数患者在骨折愈合良好且无并发症的情况下可长期保留髓内针,但若出现异常则需及时处理。
1、感染风险增加
髓内针作为异物长期滞留体内,可能成为细菌定植的载体。特别是存在糖尿病或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感染概率可达3%-10%,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或持续低热,严重时可能形成骨髓炎。
2、金属疲劳断裂
长期应力作用会导致钛合金材质的髓内针出现金属疲劳。临床数据显示,超过5年未取的患者中约有1.5%发生内固定断裂,多发生在骨干与髓腔直径不匹配的部位,可能引发二次骨折。
3、局部组织刺激
8%-12%患者会出现内固定周围骨吸收现象,这与金属离子释放引发的异物反应有关。部分患者可能触及皮下突起或出现慢性疼痛,膝关节周围髓内针可能影响髌骨轨迹导致活动受限。
4、影像学检查干扰
钛合金材质虽无磁性,但会产生产生30%-50%的伪影,影响CT和MRI对骨骼结构的精准判断,可能延误肿瘤或软组织病变的诊断。
出现持续性疼痛、活动障碍或皮肤破溃等情况时,建议及时至骨科门诊进行X线检查和血常规检测。对于年轻患者或特殊部位(如股骨转子间)的髓内针,通常建议骨折愈合后1-2年择期取出,具体方案需经主治医师评估骨质愈合情况和手术风险后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