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什么是绒毛状管状腺瘤?

胡佳 中医消化科 副主任医师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三甲

绒毛状管状腺瘤是结直肠息肉的一种病理类型,属于腺瘤性息肉,具有一定癌变风险。其名称来源于病理形态的混合特征,通常需要结合内镜和病理检查明确诊断。

1、病理特征

绒毛状管状腺瘤在显微镜下表现为绒毛状和管状结构的混合,绒毛结构占比通常超过25%但不足75%。腺体排列紊乱,细胞核增大且深染,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型性。这种结构异常与癌变风险密切相关,尤其是直径超过2厘米的腺瘤。

2、临床表现

多数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常在肠镜检查中偶然发现。随着腺瘤增大,可能出现便血、黏液便、腹泻或里急后重感。位于直肠的较大腺瘤可能引起排便习惯改变或肛门坠胀感。

3、诊断方法

结肠镜检查是主要诊断手段,可直观观察息肉形态、大小和位置。病理活检能明确腺瘤类型及异型程度,必要时需进行全瘤病理评估。超声内镜或CT检查有助于判断是否发生黏膜下层浸润。

4、治疗方法

直径小于2厘米的腺瘤多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分片黏膜切除术(EPMR)治疗。对于宽基、表面溃疡或疑似癌变的病变,可能需行外科手术切除。术后需根据病理结果决定后续随访方案。

5、预后随访

完整切除后5年复发率约10-15%,建议术后1年复查肠镜,后续每3年定期随访。伴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患者需缩短复查间隔,密切监测有无局部复发或癌变迹象。

发现此类腺瘤应及时规范治疗,术后注意保持高纤维饮食,限制红肉摄入。出现排便异常或体重下降等情况需立即复诊,40岁以上人群建议定期进行结直肠癌筛查。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