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是一种以反复出现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特征的精神心理障碍,患者常因无法控制这些思维或行为而感到焦虑和痛苦。其核心表现包括侵入性思维、重复性动作以及潜在病因影响。
1、基本定义
强迫症全称为强迫性障碍,属于焦虑相关疾病。其核心特征表现为持续存在的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患者能意识到这些想法或行为不合理却难以自控,通常每天耗费1小时以上处理症状,显著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效率。
2、典型症状
临床主要表现为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两大症状群。强迫思维包括反复出现暴力画面、污染恐惧等侵入性念头,强迫行为常见反复洗手、检查门窗等仪式化动作。约60%患者同时存在两种症状,部分患者伴有抽动症状或躯体化表现。
3、可能病因
发病机制涉及遗传、神经生化及环境多重因素。脑影像学研究显示患者前额叶-基底神经节环路存在功能异常,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失衡。环境因素如童年创伤可能诱发易感人群发病,约25%患者有家族病史。
若出现持续性的强迫症状,建议及时至精神心理科就诊。认知行为疗法和暴露反应预防疗法是主要干预手段,药物方面可选择舍曲林、氟西汀等SSRI类药物。早期规范治疗可使70%以上患者获得症状改善,需遵医嘱坚持治疗周期,避免自行中断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