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移植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主要包括感染、排斥反应、移植器官功能不全、药物副作用以及血管并发症等,需密切监测并及时处理。术后患者需严格遵循医嘱,定期复查以降低风险。
1、感染
器官移植术后患者需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导致免疫力降低,容易发生细菌、病毒或真菌感染。常见感染部位包括肺部、泌尿系统和手术切口。需根据病原体类型选择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并调整免疫抑制剂剂量。
2、排斥反应
分为超急性、急性和慢性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多发生在术后数周至数月,表现为移植器官肿胀、功能减退,可通过病理活检确诊。治疗需增加免疫抑制剂如他克莫司、环孢素等,严重时需使用激素冲击疗法。
3、移植器官功能不全
可能因缺血再灌注损伤、手术操作或血管吻合问题导致。例如肾移植后可能出现少尿、肌酐升高,心脏移植后可出现心律失常。需通过超声、血液检查评估,必要时进行器官支持治疗。
4、药物副作用
免疫抑制剂可能引发肝肾毒性、高血压、高血糖及骨质疏松等代谢异常。如环孢素易导致牙龈增生,糖皮质激素可能诱发糖尿病。需定期监测血药浓度及肝肾功能,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5、血管并发症
包括动脉或静脉血栓、吻合口狭窄或出血。肝移植后可能出现肝动脉血栓,肾移植可能发生肾静脉栓塞。可通过血管造影确诊,轻者用抗凝治疗,重者需手术修复血管。
术后患者应保持切口清洁,避免接触感染源,按时服用抗排异药物。若出现发热、移植部位疼痛、尿量减少或血压升高等异常,需立即就医。定期复查移植器官功能指标和血药浓度,由移植团队制定个性化随访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