痞块是中医对腹部结块性疾病的统称,通常指发生在腹腔内的肿块或硬结,可能对应现代医学中的肝脾肿大、腹腔肿瘤、囊肿等疾病。该病症的发生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需结合具体体征和检查结果进行诊断。
1、基本概念
痞块在中医理论中属于“积聚”范畴,多由气滞、血瘀、痰凝等因素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形成有形或无形的结块。现代医学认为,这类症状可能涉及肝硬化引起的肝肿大、脾功能亢进导致的脾肿大,或腹腔内良恶性肿瘤、囊肿等占位性病变。
2、常见症状
患者主要表现为腹部可触及包块,可能伴随胀满疼痛、触痛明显等症状。中医辨证可见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象弦涩等体征。若为恶性肿瘤,可能伴有消瘦、贫血等全身性症状;若为肝硬化则可能出现腹水、黄疸等并发症。
3、常见病因及治疗
气滞血瘀型可使用柴胡疏肝丸、血府逐瘀胶囊等中成药;痰湿凝聚者可选用二陈丸配合针灸治疗。现代医学针对肝硬化患者常用恩替卡韦等抗病毒药物,肿瘤患者需根据病理类型选择手术或放化疗。日常需避免生冷油腻饮食,保持情绪舒畅。
出现腹部包块应及时进行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必要时进行组织病理活检。治疗期间应定期复查,严格遵医嘱调整治疗方案,不可自行停用抗病毒或抗肿瘤药物。中西医结合治疗时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建议在专科医师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