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卵与月经是女性生殖周期中相互关联的两个关键生理过程。排卵通常发生在月经周期的中间阶段,而月经来潮则标志着周期的结束和新周期的开始。两者通过激素调节和子宫内膜的变化紧密联系。
1、排卵对月经的影响
排卵后卵泡转化为黄体,分泌孕激素和雌激素。孕激素促使子宫内膜进入分泌期,为受精卵着床做准备。若未受孕,黄体在10-14天后萎缩,激素水平骤降导致子宫内膜脱落出血,形成月经。这种激素变化是月经来潮的直接诱因。
2、月经周期中的变化
正常月经周期分为卵泡期、排卵期和黄体期。卵泡期(约14天)雌激素促使子宫内膜增厚,排卵期(约1天)释放成熟卵子,黄体期(约14天)孕激素主导。周期长度因人而异,但排卵通常发生在下次月经前14天左右,这种时间关联称为“排卵-月经轴”。
3、无排卵性月经
约5-10%的月经周期可能无排卵,常见于青春期和围绝经期。此时缺乏孕激素作用,仅靠雌激素波动导致子宫内膜突破性出血,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经量异常。长期无排卵可能引发子宫内膜增生等并发症。
建议女性关注月经周期规律性,若出现周期短于21天或长于35天、经期超过7天等情况,可能提示排卵异常。备孕女性可通过基础体温测量、排卵试纸或超声监测等方式评估排卵情况,必要时在妇科医生指导下进行激素六项等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