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易患尿路感染主要与生理结构、性生活、雌激素水平变化以及妊娠期因素有关,需根据具体病因进行治疗。
1、生理结构
女性尿道较短且直,长度约3-5厘米,尿道口邻近阴道和肛门,易受大肠杆菌等肠道细菌污染。排尿时尿道括约肌收缩能力较弱,细菌更易上行至膀胱引发感染。患者可能出现尿频、尿急等症状,一般可遵医嘱使用头孢克肟片、左氧氟沙星胶囊、呋喃妥因肠溶片等抗菌药物治疗。
2、性生活
性交过程中可能将外阴或肛周细菌带入尿道,尤其是未注意清洁时风险更高。建议性生活后及时排尿冲洗尿道,若反复感染可遵医嘱预防性使用磷霉素氨丁三醇散等药物。
3、雌激素水平变化
更年期女性雌激素减少会导致尿道黏膜变薄,糖原分泌减少,局部防御能力下降。可表现为排尿灼痛,临床常使用雌三醇乳膏局部涂抹以增强黏膜屏障功能。
4、妊娠期因素
增大的子宫压迫输尿管引起尿液滞留,孕激素使输尿管蠕动减弱,均增加细菌滋生风险。妊娠期尿路感染需严格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莫西林胶囊等B类抗生素,避免影响胎儿发育。
日常需注意每日清洗外阴并保持干燥,排便后从前向后擦拭。出现排尿疼痛、尿液浑浊或血尿时,应及时进行尿常规和尿培养检查,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避免滥用药物导致耐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