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崩症是由于抗利尿激素缺乏或肾脏对其不敏感导致的尿量异常增多疾病,通常可分为中枢性尿崩症、肾性尿崩症、妊娠期暂时性尿崩症以及原发性烦渴症等类型。
1、中枢性尿崩症
中枢性尿崩症主要因下丘脑或垂体损伤导致抗利尿激素合成或分泌不足。常见病因包括颅脑外伤、肿瘤(如垂体瘤)、手术损伤、感染(如脑炎)或遗传因素(如家族性尿崩症)。患者表现为多尿、极度口渴,尿比重和渗透压显著降低。诊断常通过禁水试验和磁共振检查明确病因,治疗以补充人工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如去氨加压素)为主。
2、肾性尿崩症
此类型因肾脏对抗利尿激素反应低下引起,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先天性多与遗传性基因突变(如AVPR2基因)相关;后天性常见于慢性肾病、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药物影响(如锂剂)等。患者即使激素水平正常,仍无法浓缩尿液。治疗需针对病因,如停用相关药物或使用噻嗪类利尿剂联合低盐饮食缓解症状。
3、妊娠期暂时性尿崩症
妊娠中晚期因胎盘产生的血管加压素酶分解抗利尿激素所致,分娩后通常自行缓解。患者以突发多尿、脱水为主要表现,严重时可能影响胎儿。治疗需谨慎使用去氨加压素,并密切监测电解质平衡。产后需随访确认症状是否消失。
4、原发性烦渴症
由于心理因素或下丘脑口渴中枢异常导致过量饮水,抑制抗利尿激素分泌。患者尿量随饮水减少而恢复正常,禁水试验可帮助鉴别。治疗以限制饮水量和心理干预为主,避免误用激素类药物。
若出现持续多尿、口渴等症状,建议尽早就诊内分泌科,通过实验室检查(如血尿渗透压、激素测定)及影像学检查明确类型。日常需注意记录出入水量,避免脱水或水中毒,遵循医嘱调整治疗方案并定期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