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的分期通常包括一期梅毒、二期梅毒、三期梅毒以及潜伏梅毒。不同分期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存在差异,需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判断。
1、一期梅毒
主要表现为硬下疳,通常在感染后2-4周出现。皮损多位于生殖器、肛门或口腔等接触部位,呈无痛性溃疡,边界清晰且基底较硬。常伴有局部淋巴结肿大,此时梅毒螺旋体数量多且传染性强。通过暗视野显微镜检查可发现病原体,血清学检测可能出现阳性结果。
2、二期梅毒
多发生在感染后6-8周,以全身性梅毒疹为典型表现,包括玫瑰疹、丘疹或脓疱疹等。患者可能出现发热、乏力、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口腔黏膜斑和扁平湿疣也具有特征性。此阶段梅毒螺旋体通过血液扩散,血清学检测呈强阳性,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发展为潜伏期或晚期病变。
3、三期梅毒
属于晚期阶段,常在感染数年后发生。典型病变包括树胶肿、心血管梅毒和神经梅毒,可累及心脏、中枢神经系统、骨骼等器官。此时传染性降低,但组织破坏严重,可能遗留不可逆损伤。血清学检测仍为阳性,但需结合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明确器官受累情况。
4、潜伏梅毒
分为早期潜伏和晚期潜伏,患者无临床症状但血清学检测阳性。早期潜伏期为感染后1年内,仍存在复发可能;晚期潜伏期超过1年,传染性较低但仍有潜在风险。需定期随访监测,避免病情进展。
梅毒的分期直接影响治疗方案选择,建议确诊后尽早到皮肤性病科就诊。所有阶段均需规范使用青霉素类药物进行驱梅治疗,治疗期间应避免性接触并通知性伴侣同步检测。完成疗程后需定期复查血清学指标,直至抗体滴度下降至非活动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