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病是由麻风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累及皮肤和周围神经系统。患者常出现皮肤斑块、感觉减退、神经粗大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肢体畸形或残疾。
麻风分枝杆菌通过飞沫传播或长期密切接触感染,潜伏期可达数年。该菌主要侵犯皮肤、黏膜及周围神经,初期症状包括浅色或红色斑疹,伴有局部麻木或出汗减少。随着病情进展,周围神经受损可能导致肌肉萎缩、手指弯曲变形。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皮肤涂片查菌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现代医学采用联合化疗方案,如氨苯砜、利福平和氯法齐明等药物组合治疗,早期规范治疗可完全治愈并阻断传播。
患者出现可疑症状应及时前往皮肤科或传染病专科就诊,确诊后需遵医嘱完成全程药物治疗。密切接触者应做好防护措施并接受医学观察,避免与未经治疗的感染者共用生活物品。经过系统治疗的患者基本无传染性,社会应消除对康复者的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