挛缩的类型主要包括关节挛缩、肌肉挛缩、皮肤挛缩、神经源性挛缩以及先天性挛缩等。不同原因导致的挛缩其表现和治疗方式存在差异,需根据具体情况处理。
1、关节挛缩
这类挛缩多由关节长期固定或炎症引起,如关节炎、关节内骨折后长期制动。关节周围软组织发生粘连或纤维化,导致活动受限,表现为屈曲或伸展困难。
2、肌肉挛缩
常见于肌肉损伤、缺血或长期废用,如脑卒中后肢体长期保持屈曲姿势。肌纤维缩短和弹性下降,可能伴随局部硬结或疼痛,被动拉伸时可诱发明显阻力。
3、皮肤挛缩
多见于烧伤、创伤后疤痕增生,皮肤及皮下组织纤维化挛缩。典型表现为局部皮肤紧绷、皱缩,可能影响关节活动,如手部烧伤后形成爪形手畸形。
4、神经源性挛缩
中枢或周围神经损伤导致肌张力异常增高,如脊髓损伤后下肢痉挛、脑瘫患儿肌肉持续收缩。这类挛缩常伴随病理反射阳性,需结合神经功能评估。
5、先天性挛缩
以先天性多发性关节挛缩症为代表,胎儿期关节发育异常或子宫内活动受限所致。出生即存在多个关节僵硬,可能合并肌肉发育不良等畸形。
若发现关节活动度下降、皮肤紧绷等异常表现,建议尽早就诊康复科或骨科。通过超声、肌电图等检查明确挛缩类型后,可针对性开展物理治疗、矫形器干预或手术松解,早期干预有助于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