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输血通常需要遵循科学合理用血、严格查对制度、个体化输血、避免不必要的输血以及严密观察输血反应等原则,具体需由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决定。
1、科学合理用血
输血需严格掌握适应症,优先选择成分输血而非全血。例如贫血患者可输注红细胞悬液,凝血功能障碍者可补充血小板或血浆,避免资源浪费并减少不良反应风险。
2、严格查对制度
输血前需双人核对患者姓名、住院号、血型、交叉配血结果等信息,确认血液制品的种类、血袋号、有效期及外观质量。血袋标签破损、血液颜色异常或存在凝块时禁止使用。
3、个体化输血
根据患者年龄、体重、心肺功能及基础疾病制定输血方案。老年患者或心功能不全者需控制输注速度,地中海贫血等慢性贫血患者需注意祛铁治疗,避免过量输血导致铁过载。
4、避免不必要的输血
对于血容量正常的慢性贫血患者,血红蛋白>70g/L且无明显症状时可暂缓输血。择期手术患者可通过铁剂、促红细胞生成素等纠正贫血,减少异体输血风险。
5、严密观察输血反应
输注全程需监测生命体征,重点关注寒战、发热、皮疹、呼吸困难等急性反应。输血后24小时内需观察尿液颜色,警惕溶血性输血反应,出现异常立即停止输血并处理。
输血治疗属于特殊医疗操作,必须由专业医务人员在具备抢救条件的医疗机构实施。患者及家属应如实提供既往输血史、过敏史等信息,输血过程中出现任何不适需立即告知医护人员,治疗后需遵医嘱定期复查相关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