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艾滋病药物通常包括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整合酶抑制剂以及进入抑制剂等类型,需在医生指导下联合使用。患者需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调整治疗方案。
1、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
这类药物通过抑制病毒逆转录酶的活性,阻断病毒复制过程。常用药物包括齐多夫定片、拉米夫定片、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等,适用于HIV感染者的初始治疗。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贫血或胃肠道不适等副作用,需定期监测血常规。
2、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
此类药物通过与逆转录酶结合改变其结构,从而抑制病毒复制。临床常用依非韦伦片、奈韦拉平片等,常与其他抗病毒药物联合使用。需注意该类药物可能引发皮疹等过敏反应,用药期间需密切观察皮肤变化。
3、蛋白酶抑制剂
通过抑制病毒蛋白酶活性,阻止病毒成熟。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片、达芦那韦片等属于此类药物,通常需要与其他抗病毒药物联合应用。此类药物可能影响肝功能,长期使用需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测。
4、整合酶抑制剂
这类药物通过阻止病毒DNA整合至宿主细胞基因组发挥作用。常用药物包括拉替拉韦钾片、多替拉韦钠片等,具有较高的抗病毒活性。用药期间需注意可能出现的头痛、失眠等神经系统症状。
5、进入抑制剂
通过阻断病毒与宿主细胞膜融合发挥抗病毒作用。代表药物恩夫韦肽注射液属于注射制剂,适用于多重耐药患者的挽救治疗。该类药物需冷藏保存,使用前需专业医护人员配置。
艾滋病患者需每日定时定量服药,不得随意漏服或中断治疗。建议每3-6个月进行病毒载量检测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评估治疗效果。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避免生冷食物,保持规律作息,出现发热或严重药物反应时应及时就医。所有抗病毒药物均需在传染病专科医师指导下使用,并根据个体耐药检测结果制定个性化方案。